2025年的人才招聘浪潮中,河南大学的一则招聘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河南大学一口气招了120个博士,当人们仔细查看这份长长的名单时,不禁颇感意外。在这120位新入职的博士中,本校毕业留校的仅有11个。这11个人,在庞大的120人队伍里,真可谓连零头都凑不齐。 一所高校往往会有相当比例的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一来他们熟悉学校的环境和学术氛围,二来学校对他们的学术能力和品行也更为了解。然而,河南大学此次的招聘情况却并非如此。 再看隔壁的“亲兄弟”郑州大学,作为同处河南的顶尖高校,郑州大学的博士加入河南大学的人数更是少得可怜,仅有4个。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在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以为会有更多郑大的博士选择河南大学,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清华、北大的博士们,他们跨越千山万水,从繁华的京城来到了中原大地的河南大学。还有来自武大、华科等知名高校的博士,加起来足有10个之多。 这些国内顶尖学府的博士,在学术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留在一线城市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那里有着更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河南大学,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说这是河南学子“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这些学子当初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如今功成名就后回到家乡,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情怀。然而,我却觉得,这事儿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恰恰说明,河南那些最会读书的牛娃,早就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杀出去了。河南作为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学生,无疑都是天之骄子。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对知识的渴望,奔赴全国最好的大学深造。 在那里,他们接受着最前沿的学术熏陶,跟随顶尖的导师进行科研工作,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读到了博士学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而此时,他们的家乡河南,正在用最大的诚意向他们招手。河南大学为这些博士们提供的是事业编。在当今社会,“事业编”这三个字的分量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的保障,更是一种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与那些“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不同,事业编能让这些博士们安安稳稳地搞学问。“非升即走”模式下,学者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者的积极性,但也容易让他们陷入功利化的科研怪圈,无法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河南大学提供的事业编,为博士们创造了一个宽松、稳定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不用担心生活的压力和职业的不稳定。 就拿那个27岁就从浙大毕业的博士来说,他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其智商和学术能力毋庸置疑。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了最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也见识过不同的学术环境。清华北大的博士们更是人中龙凤,他们在学术上的造诣和综合素质都处于国内顶尖水平。他们选择河南,选择河南大学,绝对不是一时的冲动之举。 在当今社会,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一线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那里,学者们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与国际顶尖的科研团队合作交流。然而,外面的世界也很“卷”。 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科研压力大,这些问题让很多人在追求学术梦想的道路上感到疲惫不堪。在一线城市,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人才济济,博士们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