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钱江晚报联系了这间寝室的的几位学生,据同学反馈,他们所住的男寝2楼,至少有6间寝室,每间寝室都有2位以上的清北生。 一听说记者要打听“神仙寝室”的事,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男生204寝室的成员还是很高兴的。“就是我们的寝室,我们这间寝室人最多,住了6个人,4个清北,1个交大,1个浙大。”不过同学们说,2楼还有其他寝室的成绩单也很亮眼。学生们盘了盘说:“今年二中清北录取了58人,这些同学有的走读,有的住校,尤其是2楼的男寝,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至少有6间寝室,每间有2个以上的清北生,全年级还有221人考入上海交大、复旦、中科大以及浙大。” 从高二开始,根据选科不同,同学们会经历一次更换班级和寝室的过程。他们所在的班级推行的是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找寝室搭子。 从学生的升学渠道来看,杭二中的升学路径很多元,有的通过清华攀登计划、卓越计划、北大英才计划等特殊招生项目进入清北,有的通过强基计划、三位一体、裸考等进入顶级名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同学们都各有特点。而从住校生的角度来看,寝室就相当于另一个“家”,每天午休、傍晚、晚自习结束,都会有一段在寝室度过的时光,每天午饭和晚饭期间,寝室都是面向学生开放的,同学们在寝室相处的时间蛮多。 “二中的学生,奉行高境界做人、高水平学习和高品质生活理念,大家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来组合寝室,主要是便于后续的互相学习、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比如有的会找强弱互补的,自己物理薄弱,会找物理强的同学同住;有的会根据竞赛科目来搭配,这样一起外培、比赛都比较方便。”同学们记得很清楚,当时班主任把一个在线编辑文档发到了群里,由同学们填入相应的寝室成员和寝室长,两年下来,班级没有一间寝室因为人际关系出过问题,后期也没有人因为人际关系提出过更换寝室,同寝室的成员之间关系都很不错,大家的成绩也都不错,“我们寝室自己都有个小群,前几天刚刚举行过小团建。” 考入浙江大学的周可杭,有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对学习安排很清晰,不会被其他人的节奏影响。他的目标很明确,想选数学专业,以超前了1000多名的位次,填报了浙大。 考入清华大学的章正心,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今年高考首考成绩出来后,家庭商量了695分的高考目标,最终考了694分,说明目标设定得很准确,他也会把目标分配到各科,各科高考成绩都比较均衡。 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时雨涵,做事情很有自己一套,看到事情常常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会站在全班同学立场考虑问题,很有大局观。 “有些人习惯熄灯后再学习一会,有些人熄灯后就想睡觉,这就需要大家互相理解。”曹同学说,有时候自己会开台灯学习一会,“会尽量把灯压得低一些,减少灯光对别人的影响。” 高二时要晨跑,早晨起床洗漱的窗口期比较短,慢慢的室友之间也形成了“错峰”默契,有的早起10分钟,有的晚起10分钟,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整体来说,我们寝室氛围比较放松,有时候会一起踢球。值日是轮流的,有问题大家一起承担,不会互相推卸责任、指责。” 寝室成员时雨涵,高三依旧住校,遇到这些室友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总有些家庭会误认为走读能更好地学习,而我们寝室的经历正好说明是否走读不是原因,关键在于学习本身。 “我们寝室中有4人,从高一开始就一直同寝。像我是理科生,可能比较慢热,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时同学回忆,在寝室自习时,大家会一起想思路、做题目,“有一天晚上,有室友遇到一道不会的题目,抛出来给大家,可能过了一个小时,有人想出来了,分享思路,会发现其实大家都没睡,都还在思考。” 让时同学温暖的是,自己高三下学期遇到首考成绩不太理想,也会向室友、同学请教,“从知识点到学习方法,是一点一滴不断提升的过程,回过头来看,对我的帮助还是蛮大的。” 当然,并不是每天都这么“卷”,大家聊得更多的,还是兴趣爱好、周末见闻等等。“前几天我们6人组还举行了一次毕业小团建,一起吃了午饭、晚饭,还玩了剧本杀。” 真正的"最强寝室",不在于成绩单上闪耀的数字,而在于那些困境中的相互扶持、欢笑里的心灵共鸣。这些用青春共同编织的记忆,早已超越了空间的界限,化作生命年轮中最温暖的印记。在这里,少年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找到了可以并肩前行的灵魂,这才是学校生活馈赠的珍贵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