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学校的管理架构中,中层领导岗位本应是学校有序运转的重要支撑。然而,在如今的现实状况下,却出现了令人忧心的一幕。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这些学校的中层骨干,竟在某一天一口气跑光了。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只剩下校长一人对着那一片空旷干瞪眼,眼神中满是错愕、困惑与无奈。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他们的辞职是因为怕工作劳累。实则不然,他们怕的是白累。如今学校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诸多形式主义任务。就拿一份普通的通知来说,其中要求开展“文明厕所评比”活动。这本是提升校园环境的好事,但落实到具体执行时,却变了味。 学校需要撰写三千字的详细方案,要全面涵盖活动的目标、流程、标准等各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得字斟句酌,仿佛方案写得越复杂就越能体现对工作的重视。同时,还得精心挑选并配上十张照片,照片要从不同角度展示厕所的卫生状况、设施情况等,为了达到所谓的“高质量”,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反复拍摄、筛选。 此外,还要剪辑一分钟的视频,要将厕所的整体风貌、改进前后对比等内容都呈现出来,这其中涉及到拍摄、剪辑等一系列专业操作。而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如此繁重的任务要求第二天就得交。如此高的强度和紧迫的时间,让人疲于奔命。可在工资待遇方面,工资条上的数字却一分未涨,在评职称时这些额外的工作也加不了分。这就意味着,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老师们也有着自己清晰的盘算。正常情况下,教两个班的课,批改一百本作业,虽然教学任务也不轻松,但晚上还能有时间陪陪家人,享受家庭的温馨。然而,一旦接了中层的活儿,那生活就完全变了样。手机二十四小时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可能会收到工作的指令。 周末本是休息放松的时间,却可能会被突然叫去教育局拍“迎检”合影。等忙完一切回到家时,孩子早已进入了梦乡。这种巨大的落差让老师们对中层岗位望而却步。 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填补这些岗位的空缺,他把目光投向了年轻教师。他试图说服年轻人顶上这些缺,给他们描绘着未来的发展蓝图,强调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然而,年轻人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们直言“我还想多活几年”。 这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实则是对当下工作状态的深刻担忧。在他们看来,如今学校里文件越写越长,每一份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套话、空话,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堆砌文字,却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会议也越开越密,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占据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真正用于教学和研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而干活的人却越来越少,原本就紧张的工作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繁重。这一系列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基层学校发展的死结。 这种形式主义的泛滥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文件写得越来越长,内容看似丰富,实则很多都是重复、无用的信息,不仅浪费了撰写者的时间和精力,也让阅读者难以从中获取关键信息。会议频繁召开,却往往缺乏实际的讨论和有效的决策,很多会议只是走过场,老师们在会议中昏昏欲睡,却又不得不参加。而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学校的各项工作难以高效开展,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死结,校长其实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责任。他是学校的掌舵人,如果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学校的局面将会越来越糟糕。他应该痛下决心,把那些形式主义的方案和照片要求减一半。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堆砌和繁琐的材料准备,让老师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同时,把补贴涨一倍,给予那些真正做事的老师和领导应有的经济回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如果校长依旧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继续任由形式主义蔓延,那么下一个递辞职信的很可能就是他自己。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无法正常运转,他也难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基层学校的这种困境,需要引起教育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只有从根源上解决形式主义问题,为学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让学校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