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马思纯,超绝的好状态相比圈了一大波新粉。她自然流露出那灵动又幸福的眼神,谁看了不说一句“姐姐好绝”! 在《花儿与少年第七季》的路透中,马思纯更是展现出一种潇洒自如的气质,网友直呼梦回黎吧啦。这种健康的美,远比单纯的“瘦”更动人。 因为生病吃药导致身材一度浮肿发胖的马思纯,有自己的一套有效的减肥经验——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焕然一新的一面。 但在减重的同时,她更想传达的是健康和爱自己是最重要的:“无论大家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减肥,健康一定是最重要的。衡量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不是胖瘦,而是你内心的丰盈和你对自己的喜爱,要接受自己的每一面。” 最近有个话题引发热议:好像在二十年前,人们的审美反而更加多元。在那个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明星们没有被数据裹挟,反而各自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八九十年代,港星风潮盛行。女明星们靓丽大方、性感柔魅、自信洒脱,美的多元化在那个年代得到了最好的展现。以至于三十多年后的我们再看到她们的影像时,无一不称赞这份美。 时代造就巨星,是因为他们生在了好的时代,能包容他们“缺陷”的时代。所以即使王祖贤不注重身材管理,也不会因“拜拜肉”和“蜜大腿”而被质疑;林青霞有小肚子,也不妨碍她成为一代巨星。 与今日的女明星们相比,她们身材都不算纤瘦,似乎不符合当下行业市场的标准。也许有着“性感如红姑”称号的钟楚红,放在今天都会被归为微胖女星的标签里,被经纪公司按头要求减肥。 但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她们的自信。那份自信不只是因为漂亮的外表,而是手握好作品,自己优秀的业务能力被行业认可,被外界看到。 在《第一炉香》里,她的片段尤其是情绪爆发的戏份,拿捏的恰到好处,葛薇龙与姑妈阳台对峙这一段,暗流涌动,演技真的炸裂。但就算如此,她演的葛薇龙依旧被批“壮”,不像“炉香”像“炼钢”。大家看到的并不是她的演技有多好,而是她略显变胖的身材。 这种舆论压力多次让她走上极端。拍摄《左耳》时,她采用极端的减肥方式:十几天不进食只喝水,靠藿香正气水维持体力,最终因体力不支晕倒。 女明星们之所以关注身材,很大一部分因素都是因为这是她们的工作。她们需要很完美,甚至需要苛刻到360度都无死角。但身为公众人物,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自觉中影响到很多人,尤其思想尚未成熟的年轻人。 普通人的审美,就是这样被娱乐圈畸形的“标准”影响的。多年前流行的BM风、A4腰等审美趋势,看似在展示身材,实则构建了一条病态的鄙视链。普通身材被贴上“胖”的标签,丰满更成为一种“原罪”。这种“以瘦为美”的单一标准,正在制造着前所未有的身材焦虑。 在这首歌的下面,有段热评是这样说的:“不只是唱给女生,对于男生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优点,不过展示的途径不同罢了,相貌只是人的(其中)一个优点。” 就像是马思纯,在胖到150多斤的时候,高血压、甲状腺等问题找上门之后,她开始正式直面自己。她学会了拥抱健康和运动,拥抱曾经没有动力做的事情。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充实,与其待在家,不如出去跑5公里,玩拳击,去游泳,打羽毛球,或者就是跟朋友喝喝咖啡。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消极的情绪,减少了暴饮暴食的频率。 千篇一律不如百花齐放、风格多样。郑渊洁爷爷说:“女孩子除了健康、安全和独立自主,其他是没有什么必须的。”所以,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胖女孩也能很完美。 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女性在放松状态下小腹微微隆起是完全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女性的体脂率普遍高于男性——这些脂肪不是多余的负担,而是保护子宫、卵巢等重要器官的天然屏障。就连罗马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也是有小肚子的。 但你又知不知道,看似骨感纤薄的“蝴蝶背”,实际在医学上被称之为“翼状肩胛”,是种生理疾病,通常是由于前锯肌无力所引起的,如果不加以矫正很可能威胁到健康。 而能养鱼的锁骨很可能是拼命含胸端肩才拗出来的结果,正常状态下就是会消失不见;没有所谓的“直角肩”也不必懊恼或羡慕,毕竟曾经还流行过溜肩膀,觉得这样的才能被称为“美人肩”。 也不用为了得到女明星那种与头围一样的“蚂蚁腰”,把自己饿到头晕贫血甚至呕吐。张萌就曾因红毯收腰裙导致去医院挂了骨科,那句“姐的身材是拿命换的”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所以,不要再盲目跟风关注体脂率了,健身是为了健康而不是为了单纯的“瘦”,你极力减掉的那部分肉也许是为了保护身体而存在的,错误的出发点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让我们停止对女性身体的审判,把注意力转向更值得关注的地方——她们的才华、努力与人格魅力。记住:你的美,从来不需要由别人的眼光来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