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美国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公司Joby Aviation依靠氢电驱动,让“空中出租车”创纪录地飞了841公里。然而国内“空中出租车”选择的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动力电池,最大航程为250公里。中国低空公司是否会在这个新方向上落后?在正在举办的首届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简称国际低空展)上,上海公司给出了答案——“第二方案”随时可以拿出手。 在首届国际低空展的一场演示飞行中,别的无人机飞行20分钟至半小时就要更换电池了,但济美动力的氢能无人机却持续飞行了数小时,要不是中午飞手要吃饭,这架无人机可以一直飞行至傍晚。 “氢能在续航上的优势太明显了,至少是传统动力电池的三倍。”宋珂说,他一直建议上海的“空中出租车”公司同步考虑氢能方案。 当然,“空中出租车”主机厂商有自己的考虑:“未来载人eVTOL瞄准的是城市内,或者城市群内的出行市场,不需要那么长的续航,动力电池技术更加成熟、产业链更加完善,而且随着技术的提升,未来固态电池出现,续航也会进一步增加。” 但在宋珂看来,安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我们的氢气储罐,在撞击后会自动关闭储氢罐阀门,防止氢气泄漏。当飞行器发生燃烧时,热熔性泄压阀会在设定温度下开启,将储氢罐内的高压氢气释放出去,避免氢罐爆炸。” 而基础设施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解决——上海2022年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明确到2025年,建成70座加氢站,氢能产业链规模突破1000亿元。 至于运输和存储,只要每个地方形成自己的本地化解决方案,避免长距离运输,成本就不会高。比如上海金山化工区的公司就会在生产过程中生成氢气,可供eVTOL公司使用。 “就算载人eVTOL不需要一次飞太远,但如果飞一次就要充电几小时,运营效率就会极低,不容易盈利。氢能驱动不仅续航长,而且只要3至10分钟就能完成燃料补给,优势还是明显的。”宋珂说。 协氢研发的风冷氢燃料电池突破了行业瓶颈,是国内唯一能生产载重200公斤级氢能无人机并量产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氢能无人机已应用于物流运输、消防应急、巡检、光伏清洗、高空幕墙维护等多元领域。 在展会上,协氢的鹏程150全球首款量产大载重氢能垂起固定翼无人机首次在上海亮相。该无人机具有10小时长续航,30公斤大载重和1200公里的飞行距离。 也许有关“第一方案”和“第二方案”的讨论还将继续,但至少上海公司在默默布局,推动氢动力技术与电池技术共同发展,一旦在某些环境中eVTOL需要氢能驱动,“第二方案”就可以迅速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