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之后,差评君也带公司的小伙伴们,一起去浙江省肿瘤医院做了筛查,好在大家都没有什么风险。编辑部同事们也跟很多差友一样,都希望医疗ai越来越好,让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 之所以这种疾病这么恐怖,是因为它的病理机制非常特殊。主动脉本身是人体最大的动脉,而且直接连着心脏,把心脏跳动泵出的血液送到全身。 但由于高血压等原因,动脉的血管壁是会老化的,一旦脆弱的血管内壁被血流撕破,血液会马上涌入撕裂口,冲进血管壁中层和仍然完整的血管外层中间,像血做的气球一样越鼓越大,直到把整条血管都完全堵死。 被堵住的地方,可能是输血给身体任何地方的动脉,也可能是心脏自己的动脉,因此主动脉夹层很可能会引起中风、心脏病、肾衰竭等各种问题。 主动脉夹层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这个充血气球的外壁已经很脆弱了,没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突然爆开,一旦爆开,血液会立刻决堤灌满整个胸腔,死亡率100%,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大多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会感觉胸前疼痛,通常是突然剧痛,甚至有些人可能由于疼痛而晕厥。但因为夹层出现的位置不同,疼痛也可以出现在两肩之间的背部,或者可能出现腹痛或下背痛。 在医疗资源比较差的地区,很容易就会误诊。一些文献显示,主动脉夹层急诊的首诊误诊率可达 30% 以上,一些资料统计结果甚至还有 48.8% 甚至 60% 的。 2020 年,我有一个 33 岁的老乡,早上八点胸痛去的市医院,从普通CT到心电图、心肌酶挨个测完,一直到7个小时后才做了增强CT,确诊了主动脉夹层。在检查的过程中,由于疼痛难忍哭嚎不止,接诊医生还给他打了一针止疼针。 确诊后前往西安手术的路上,由于时间拖得太久,主动脉已经破裂了。虽然这时距离西京医院只剩 20 分钟路程,但死神还是快了一步,最终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而从确诊到手术,那也需要时间的,可是对患者来说,时间每过一秒钟,生还的几率都在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头我们说,要跟主动脉夹层对抗,就要跟死神赛跑。 时间来到 2022 年,浙大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张鸿坤团队的向一郎,在一个深夜遇到了一个胸痛患者。急诊医生对他的平扫CT片子有点拿不准,图像上血管和周围组织灰蒙蒙一片,俩人都看不清楚。 这时候患者感觉没那么痛了,还想离开,得亏向医生拦住了他,让他必须做个增强CT。结果出来,俩人都吓出一身冷汗:这小伙的主动脉已经出现了溃疡,再晚一步就可能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迹象,可能只是血管壁上几毫米的密度变化、一点点不规则的肿胀。这种信号极其微弱,在CT的灰度图像里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人眼几乎无法察觉。而这,恰恰是AI的强项。 而另一边,同在杭州的阿里巴巴达摩院,资深算法专家许敏丰也做出过用平扫CT识别新冠肺炎的 AI 模型。甚至达摩院的另一个团队,当时也在做能筛查胰腺癌、胃癌的AI。 为了让 AI 能准确看到CT上的病灶部位,医生们得先在数据库里每一份清晰的增强CT上,像绣花一样,一笔一笔画出血管的轮廓,然后,再用算法把这些标准答案跟模糊的平扫CT来对齐,最后AI才能学会离开增强CT,只靠平扫CT就预测出主动脉血管是不是有问题。 在论文中,科学家们回顾了之前的13万名急诊胸痛患者,里面有121名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初诊时都被遗漏。但当医生们把当时这些患者的平扫CT交给 iAorta 后,其中109人被确诊了,漏诊率从触目惊心的48.8%,骤降到4.8%! 和肿瘤医院一样,浙大一院等试点医院的医生们,会在患者拍完CT后,都放进AI模型里跑一遍筛查,在后台默默地盯着每一张片子。 就在前段时间,上海一家试点医院的胸痛中心,短短两个月里,iAorta就从15584名患者中,精准地揪出了21个主动脉夹层患者,敏感性达到95.5%,特异性达到99.4%。 其中有一个43岁的大哥,上腹部疼了12个小时才来医院,医生初步怀疑是胆结石,就开了个上腹部平扫CT。检查刚做完,结果还没到医生手里,iAorta就弹出了红色警报,接诊医生立刻安排了增强CTA,最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如果没有这个AI,这位大哥很可能会在胆结石的诊疗路径上越走越远,而他身体里的那颗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是AI,硬生生把他从死神的赛道上拽了回来,也拯救了他背后的一整个家庭。 在绍兴市中心医院部署了AI后,下属的乡镇卫生院拍了片子,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一旦发现问立刻预警,病人能马上被转运到中心医院,一个“15分钟抢救圈”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浙大一院的张鸿坤主任说:“AI永远都不能替代医生。但如果年轻医生需要经历漏诊才能成长,未免代价太过惨痛。我希望看到的是,通过AI技术加持,能让更多医生变得更有底气。” 从筛查癌症,到与主动脉夹层赛跑,我看到AI正在一步步深入临床最凶险、最紧急的角落。达摩院的愿景是“一扫多查”,未来我们做一次最普通的平扫CT,AI就能同时筛查出肿瘤、心血管急症、骨质疏松、脂肪肝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