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烧着预算(培训费、补课费、营养费),一边嚷嚷“快出成果”;一边熬着夜刷题监工,一边对着孩子的脸沉默对峙;一边嘴上说“我不逼你”,下一秒立马来一句:“你看看你同桌。” 之前那孩子吧,温顺懂事,听话到让我有点骄傲,觉得“教育”这事,对我来说轻轻松松。谁曾想,初二一开学,这娃就像中了五毒散:上课神游、写作业坐牢、看书磨蹭、成绩自由落体,简直像从清华预备班一脚滑到了网吧实习生。 我急了啊,跟所有中年妈妈一样,开启“复读机”模式——从早念到晚,从晚叨到早,金句包括但不限于:“你写完了没?”、“你还有没有点自觉?”、“你现在不学将来搬砖去?”、“你对得起谁啊?” 他对我越来越像对家里的猫:爱答不理,偶尔炸毛,永远不知道他心情好不好。直到那晚,我冲他吼一句“少看手机”,他居然回我一句“你管得着吗”,然后把我推出了他的房间。 说得多了,不是“唤醒责任感”,而是打扰他的思考,让他丧失选择的权利。更严重的是,还丧失了他跟你聊天的兴趣。就像你每天让人听你念唐诗三百首,第五天他就能当场背一首“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但永远不想再听你开口。 “你书包怎么这么乱?你上课到底干啥去了?老师都说你最近状态差,你是不是谈恋爱了?还是学坏了?你看看你同桌多自觉?你就不能学学人家?” 孩子的抗拒,不是从你吼他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你第一次打断他倾诉、第一次用“你就是不努力”否定他的努力、第一次在他哭之前先给他下结论开始的。 我曾经无数次怀疑他变了,后来发现,是我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自己——一个整天蹲守型监督狂魔,一眼就能看穿作业有没有写完,却听不到他内心哪怕一句“我已经尽力了”。 还记得上初二那年,我数学考砸了,特别难受,回家之后憋了一晚上,终于鼓起勇气对我爸说:“我觉得我最近状态不好,心里总觉得很压抑。” 我爸一听,头也不抬,开始输出:“压抑?你这叫矫情!你以为我上学时候不压抑?我还不是咬咬牙考上重点高中?你看看你现在啥都给你准备好,就知道给我整这些有的没的。” 我儿子被老师误会抄作业,回家情绪崩了,一股脑把委屈全倒给我。我说不了话,就拉住他,拍拍肩。他哭了好一会,居然说:“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 还记得中学时,有一次吃晚饭,我妈破天荒没问我“作业写完没”“物理复习了没”“明天考试带笔了没”,她就一句话:“多吃点,明天早饭我煮蛋花汤。” 晚上写作业时,我突然有点不习惯,耳朵旁边少了那个“今日教育语录”,心里竟然浮起一句话:妈是不是不管我了?她是不是生气了? 孩子就像一株刚发芽的苗,你天天拎着它往上拔,它非但不会长得快,反而被你拽断。从“催写作业”到“愿意开口谈错题”,这段距离,看似一小步,其实是一大段心理路程。而这段路,不靠嘴巴催促,只靠耳朵倾听和行动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