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超过 58 万吨。而且,越往后,退役的动力电池会更多。预计到 2030 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对方和我们说,现在他们公司在电池回收这块,已经用上了第三代的湿法冶金技术,能做到 95% 的回收率。成本也被狠狠地打下来了,早期回收每吨镍钴成本要 6-7 万,现在只要 5000 到 1万。 因为 2018 年工信部才推出了一个电池回收行业的“ 规范条件公司名单 ”,也就是行内常说的“ 白名单 ”,简单来说,就是对你回收能力的认可。 像前面卖铁钴镍的这种,就属于拆解回收,一般会在电池衰减到 20% 以下时操作。这个阶段的电池基本就没有再利用价值,只能彻底报废,把镍钴锂等金属整出来卖掉。 大部分的公司都会选择湿法回收,也就是把电池的电极材料放到酸碱溶液里,让金属离子浸出。然后通过萃取剂把这些金属离子分离出来。 就拿泡电池这一步来说,电解液中的氟化物和水接触后,就会产生剧毒且有腐蚀性的氢氟酸,会污染水体、土壤和空气。人类呼吸或者接触到,会严重刺激呼吸道。 但老王说这行里面真正能做到规范回收的公司少之又少,除了邦普循环、天奇和格林美这一类头部的公司,其他很多都不规范,甚至包括了白名单的人,“ 不少白名单比个人还不规范 ”。 此前白名单公司赛德美的董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过有些公司“ 挂羊头卖狗肉 ”,打着回收旗号做矿料加工,只是“ 捞一票就走 ”。 当然了,老王还安慰了我一下,说现在镍钴锂价格都掉了,所以,除非逼不得已,他们一般都会选另一种利润更高的回收方法,也就是梯次利用。 首先就是电池质量问题。梯次利用的公司往往不会跟下游收电池的公司,签订质保协议,这也就意味着,这些电池的质量没办法保证。 举个例子,假如火锅从差评君这里买了一批新电池,我一般需要提供起码 8 年,或者 12 万公里的质保,来保证电池的安全性,最起码追责也能找到人。就像咱们买电器,得包个一两年的质保售后。 卖电池的人不为电池的后续安全问题负责。只要拿这电池回去造的东西,在卖出去的半年或一年质保期内,不要因为电池出大问题就行。 为了对付他们,我们也想了不少招。其实国家很早就尝试介入和管理,去年 12 月还正式推出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 老王和我说,像邦普和格力美这种头部的电池回收公司,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像是当地的公交公司,或者是类似中汽研的测试机构。 就拿梯次利用来说,中科大专门从事梯次利用研究的 Jack 和差评君说,现在计算电池内部状态的算法和模型都不够准。“ 只能说能用,但没有可靠性一说。” 但如果不知道电池内部具体状态,只是把差不多容量的电池串并联起来。会因为电池的内阻大小不同,导致电流密度和寿命衰减速度不同。长期使用容易局部高温和热失控,或者是过充过放。 所以,Jack 一再和我说,他还是觉得电池回收这事得车厂和电池厂们自己来做最合适。因为车企对于放出去的电池使用周期最了解,而且方便溯源管理。 但市场的乱象,可能也是因为咱们还没进入真正的动力电池退役潮。根据一品汽车数据,2025 年到 2030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还会有近 10 倍的增长。 所以说,真正的商机还没有到来,现在这些入场的电池巨头们,大概就是在为未来做准备。但无论如何,随着监管越来越严格,这件事情的专业度也会越来越高,想再像现在这样低成本地赚钱,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不过差评君觉得,大家不妨也可以期待一波。这么多的废弃电池要是能被好好利用起来,搞搞储能设备,最起码夏天开空调、冬天开暖气,靠着电池削峰填谷,都能给咱省下不少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