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永辉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同比转亏,为-2.4亿元,扣非净利则为-8.3亿元。去年上半年,永辉归母净利2.8亿元,扣非净利0.3亿元。 早前,一些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永辉的门店调改,单店的调改成本在800万元,如果以此来计算,那么,上半年开了93家调改店的永辉,为此需要投入的成本可能在7亿元-8亿元左右。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调改对于超市业的传统老玩家来讲,可能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随着市场与竞争形势的变化,大家都想着通过调改来找出路。” 调改几乎是全行业的“行为”了,相对来讲,永辉在这批老玩家的“调改”潮中,属于比较“激进”的。投入力度更大、铺开的速度更快、决心看起来也更大。 单2025年上半年,永辉就关了227家店。一些市场人士之前对《商业观察家》称:“永辉的门店数马上就要到450家以内了,时间点大概就在2025年年底。” 不符合升级定位的门店需要剥离:此轮改革,永辉将用户群升级扩大到了中产消费群,那么,原有的门店体系,就会有一些无法满足新定位需求的门店需要调整。 没有大流量基础的门店及物业,可能也要“剥离”。永辉的此轮改革主要表现为:以熟食、烘焙等即食品类升级为基础,来满足城市化与快节奏生活下的便捷饮食消费升级需求。 无论是超市餐饮化,还是餐饮零售化,都需要大流量。甚至可以说,只要是做“餐饮化”的形态都需要在供给端、流量端产生一个“集聚”效应,才能做起来,这就是此轮超市业调改升级的核心难点之一。 在管理端,超市门店由于面积大、SKU多,管理难度也比较高,中国的卖场超市到目前还没有超过千店规模却依然能实现良好、高效管理的先例。 供应链是永辉此轮改革的“重心”。门店调改是改前端运营,供应链则是连锁的核心与支撑,是利润与效率的来源。如果供应链改革没有成功,永辉的此轮改革就不太可能成功。 永辉原有的供应商规模都比较小,难以支撑更好的规模化、标准化的供给,更小的供应商缺乏产物研发、品控能力,管理成本高,流通层级也较多,进而造成零售商的市场“定价”能力与效率水平有限。 现在,永辉也想走山姆会员店、奥乐齐在走的路,去中间化,建立优质供应商的筛选,及提升现有供应商研发水平、买断供应链并建立长期合作的能力。 这里面肯定有改革成本,比如,买断供应链需要构建新的买手团队,工资水平可能要上来(永辉也新招了CMO),原有的前后台毛利结构调整也要影响利润;去中间化则需要自身能替代一些中间环节的能力,比如物流、选品、售后、现金流等;汰换商品,重建商品结构也有成本。 现在的硬折扣社区超市已经要全面铺开了,领头的公司——奥乐齐、盒马NB已经跨出了上海。互联网公司则正在大举杀入,不止是美团做的快乐猴超市,京东等也正在某二线城市布局。 硬折扣社区超市做的就是新的流通效率——以自有品牌为手段做供应链上移直连工厂直连产地;通过高自有品牌占比产生规模效应也具备了更强的市场“倾销”能力;基于自有品牌形成更强的市场定价能力来铺开即时零售。等等。它是新的效率模型。 比如鲜风生活、淘小胖等,甚至是盒马。它们也是在做中型超市业态,在做当地商圈的潮流引领,现在它们的店效要比所在地的很多传统超市都要高。 所以,传统超市业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在效率端,跑不过硬折扣社区超市;在潮流端(年轻客流与毛利空间),跟新超市品牌比,引领能力又可能有所不足——传统商超过去主要是做一个中心化的聚流业态,对当地市场、当地商圈的潮流引领能力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