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先别管什么饺子什么醋,反正大夏天这顿饺子,保证皮薄馅大,火候精准,吃了管饱。而且饺子配酒,越喝越有,一口老酒下去,后劲十足。 而且我必须推荐CINITY厅,太嗨了, 每一次听朗朗的钢琴曲都特别嗨,配上姜文浓烈又充满诗意的导演语言,你就觉得他真能行!他真能上! 我说电影拍得很姜文,不只是因为那标准的80年代复古美学,那摩托车穿越四季的魔幻史诗感,还有那梦幻镜头里,被拍得绝美的马丽辛芷蕾。 甚至不止是电影里那股劲,那股子从沈阳到北京,再到德国,到日本,到美国一路弹一路赢的酣畅淋漓,仿佛领着观众一口气游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泳。 够姜文的,还不止是这是我在电影大荧幕上,听到最震撼的一出《保卫黄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听到那儿,你没法不激动,没法不澎湃,没法不想要冲上去拥抱姜文。 只有姜文会在一部励志音乐片里,表达父与子,表达一个青春与热爱的史诗,表达一个追梦少年用西洋乐器在他们设置的擂台上所向披靡,表达一个不断腾飞的中国。 所以这最多只是半部朗朗传记片,因为故事停在了一个钢琴天才即将一战封神的时刻,也就是一部武侠片最后的大决战之前。接下来,郎朗的传奇才真正开始。 但这故事又丝毫不冒犯原型人物,因为姜文拍的够劲儿,他重点展现的,正是郎朗父子不管什么艰难险阻,都向着打破天花板的终极目标前进,父子有什么仇什么怨,到了金字塔尖再说! 电影通过这对父子在钢琴界不断升级以及在进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其实很细致地讲述了当年钢琴演奏世界的生态,更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成为世界一流的钢琴家要面对多少挑战。 当然姜文不可能用传统体育片的手法,去表现选手紧张、焦虑和燃起斗志的过程,而是用喜剧的、调侃的、有点超现实的、童话式的叙事,去拍每一次挑战。 在故事一开始,游戏规则都是别人制定的,少年是学习者闯入者,可到后来,少年从德国赢到日本赢到美国,这还是别人的游戏吗,这成了少年的游戏了。 我认为电影不必过度解读,这里说的是什么,那场比赛折射了啥,它说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是被所有人不看好之下靠自己走到天花板上头的劲儿。 电影144分钟的长度,不敢说全程无尿点,但越到后面越有劲,越热血,看到最后我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感觉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别提多有劲了。 一是少年在日本仙台拿了第一,所有人都围着他和赵教授喝彩,然后教授让郎爸出去,这个个为儿子拼尽一切的父亲走出去默默坐在走廊地上时,忽然少年追出来陪父亲坐在地上,一下就让人眼眶发热。 虽然姜文东北话说的确实一般,但他演出了一个家庭为了孩子的远大前程,是如何排除万难一往无前捅破天花板直奔金字塔尖的。 很多场戏姜文都演得很嗨,比如爹拍着摄像机,喊着「我就是总设计师,所有老师都是临时工」的戏,像是说电影里的爹,也像是说他自己。 比如人物对“跟着父亲只能变成父亲,跟着大师才能变成大师”的反思,还有看着儿子取得成就时对着摄像机说最想感谢的人是妈妈时流露出一丝失落。 这个角色虽然没有陪伴郎朗成长,也没大段戏,但却是影响郎朗成长一个很关键的角色,虽然再厉害的女演员,比如过去的刘嘉玲、宁静,在姜文电影里也多半是符号性角色,但这次马丽还是在有限戏份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这个角色像个没长大的老小孩,最后还放下一切练武去了,但也是他一边教郎朗接纳自己,一边劝朗爸朗妈别太绷着。演的不赖。 比如那场讽刺美国人欠外债的戏,郎国任在片中唇枪舌剑句句都是大实话,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用问“谁欠谁的,谁是疯子”。 王传君出现观众笑,马丽摔倒观众笑,余皑磊于和伟的厕所戏继续笑,“一无所有”的那段全场笑,全片就是依旧金句密度极高,一句一个梗,笑得也挺高级,散场了还有余味。 和过去的姜文电影一样,电影最大的特点,依然是劲儿劲儿的,看完会让人感叹姜文真是个妙人儿,哪怕拍这么个最不容易玩嗨的题材,依旧保持了高密度和律动感,全片整体节奏干净利索,没有一场戏拖泥带水。 故事氛围让人感受到郎朗每一次突破之难,也会被每一次的成功突围给感染到,到那个点上,情绪就像从大银幕上溢出来。 大概没有第二个导演,能把《黄河大合唱》和《浏阳河》拍得如此振奋人心,也没人能把钢琴和二胡的合奏,拍出这种奇妙的和谐。 跟姜文过往电影一样,片中有多个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开头的强光包裹的门,还有颁奖时候飞到半空的两个朗朗,姜文就是造梦大师,你不让他飞起来,不让他造梦,那就是不是姜文。 比如少年朗朗第一次被老师开除,又和郎爸撕心裂肺吵完后,从楼道跑到明亮的天台,最后躺在映照天空的水面上,那种愤怒的激情,对钢琴热爱到极致的忧伤,镜头语言是大师级的。 电影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以让人会心一笑,或是让人强忍住眼泪,但对于影迷来说,电影就是一本谜语大全,你不让影迷解读,不可能。 电影有些影响票房的元素,比如许多超现实的桥段,全片跳跃感很强,有些无厘头,也肯定不是常规的传记片,对主角的表现不会人人都喜欢。 但要是对现在院线里千篇一律的片子腻了,绝对可以试试这部——电影就像加了冰的二锅头,不像过去的姜文电影那么呛了,可依然够劲儿。 孩子能看到什么叫梦想,家长能看到什么叫养娃,钢琴爱好者能听出柴一,普通音乐爱好者都能听“黄河在咆哮”,年轻人能看懂“这是我们自己的擂台”。 当然在我看来,《你行你上》上映的意义,不在于从票房上拯救萧条的暑期档。更大众化的《长安的荔枝》更有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