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高等教育领域,有一个现象正悄然侵蚀着教学质量的根基。如今,一些课程收费达到200块一小时,然而站在讲台上的,有时竟不是承担该课程的老师本人,而是研究生代为授课。学生小赵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仔细算了一笔账,结果令人咋舌。 一学期通常有16周,按照课程安排,专业课有48学时。但实际上,负责该课程的老师露面次数不到12次,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研究生来代课。学生们虽然按照标准交了学费,可接受到的知识却大打折扣。为了通过考试,小赵和同学们不得不依靠B站等网络平台进行自学。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现有的评价指挥棒。在高校里,评职称主要看论文数量和承担的项目情况,教学质量的好坏往往无人问津。从学者的研究来看,众多教育专家都指出,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导致教师的精力分配严重失衡。一位老师即便投入大量时间精心备课、认真授课,课时再多,在年终考核中可能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分数。 以某高校的考核制度为例,教学方面的考核仅占很小的比重,而科研成果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权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即便内心想好好讲课,也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论文和项目上。毕竟,在“饭碗”面前,良心有时也只能暂时让位。 那些原本致力于教学的优秀教师处境则更为艰难。在现有的制度下,科研经费到账才有绩效,而上课被视为一种义务劳动。这使得一些优秀教师的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据相关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优秀教师因为待遇问题选择跳槽去公司。他们在公司中能够获得三倍甚至更高的年薪。而那些选择留在高校的教师,只能在夜里熬夜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白天则让助教念PPT来完成教学任务。如此一来,学生成为了这个不合理系统里最沉默的成本。他们满怀期待进入高校,却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不过,也有一些高校开始做出积极的改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设了教学型职称通道,将课堂质量和学生成长纳入评审标准。首批入选教学型职称的梁老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梁老师在过去十年里没有发表顶级期刊论文,但他却带出了三支国赛金奖团队。他能够把课讲成故事,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们纷纷表示,终于遇到了真正会讲课的老师。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教学质量的重视,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传承知识和培养人才。古代的教育家们如孔子,就非常注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成长。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在当今社会,过度强调论文数量的评价体系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如果这种制度不加以改变,那么无论学生缴纳多高的学费,都难以学到真正的本事。 要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打破“论文至上”的枷锁。高校应该把讲台真正还给老师,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同时,要把评价的重点还给课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成长和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孩子们的未来才不会被论文数量所定义,他们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