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又刮起“大龄留学”风,家长选择政策友好的国家读研究生或博士,让孩子跟着过去接受当地教育,将来有更多接触国内外名校的机会。 东南亚整体消费低,接近国内水平;欧洲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不收取学费,对孩子来说,还有小语种优势;英国硕士大多一年制,美国则多为两年起步,澳洲相对英美价格更“实惠”。 根据新华网发起的2025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33至3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比达22.01%,此年龄段人群大多已经步入职场或曾有求职就业的经历。 2025年《中国留学生白皮书》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含两类人群,即正在海外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具有留学经历的人群。受访者覆盖了我国 23 个省市级行政区域和海外 33 个国家及地区 @Lynn本科在国内学习新闻专业,38岁时辞去记者工作,在全家人的支持下,前往澳洲读媒体专业。一学期结束后,她觉得意义不大,便回国gap了半年,第二年去新西兰读教育学硕士。 女儿在国内读完了一年级,以几乎零基础的状态来到了新西兰。但在语言欠缺的基础上,孩子的适应比两位大人都快很多,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 在德国,@H 念博士,泡在实验室,通过“家庭团聚签证”老公在当地找了一份工作。女儿就读当地免费公立学校,一年时间,从完全不会德语到流利地和老师同学交流。 观察下来,这群家长大多都有不错的成绩,曾通过读书升学获得体面工作;有一定的积蓄,但不足以过上“奢侈的生活”,且多是靠自己努力工作挣来;同时,强烈渴望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大学毕业10年,20年的中年人来说,想重拾英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每天追剧变成补英文,从“卷孩子”到“卷自己”,这样的改变需要莫大的决心与毅力。 @Lynn的研究生专业理论课期间基本周一到周五都有课,有时下午6点才下课;每学期实习8到9周,周一到周五,每天7小时,不能请事假;如果请了病假,需要补上实习时间,但这会影响毕业时间。 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真实的生活总是一地鸡毛,无论学习还是就业都很难。同时,部分热门留学国家人力成本高,许多事情都需要家长亲力亲为,想象中的“快乐躺平”生活,可能只是信息差带来的滤镜。 实习期的她一个人带着7岁的女儿,每天7点前要起床,准备两人早餐和午餐,然后开车送女儿去学校自己再去实习,每天为停车头疼。 自己实习结束是在女儿放学后1小时,女儿同学妈妈“雪中送炭”帮她看顾孩子1小时。接上孩子后,回家还要做饭、洗碗、洗漱、洗衣服。 尽管学知识、开眼界、为孩子铺路这样的事难以用具体的金钱数字来衡量,但孩子更适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读书,经济上家庭能够负担到哪种程度,自己有多少精力能在工作或学业路上“升级打怪”的同时,兼顾孩子的成长......这些都是家长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较于直接让孩子“低龄留学”,家长借着留学的机会,让孩子完全融入异国体验1-2年的当地生活和教育。这也是一次先尝试、再决定的机会。 早上9点到校,下午3点放学,日常有不少音乐、美术相关课程,周五有近一天的手工课。上学时间,老师还会带着孩子们去逛博物馆。 只要有机会,她就带着孩子在英国自助游玩。她们常常在英国的公交、地铁、火车之间换乘,在人潮中穿梭着。母女俩都不上课时,雨丝喜欢带着女儿去逛大学,一年时间里,去了牛津、剑桥、爱丁堡等许多名校。 结束在英国的生活后,女儿回成都进入三年级阶段的学习,解决功课衔接的问题。很快,孩子已就融入了新的学校环境,数学、英语、英语基本完成了衔接。 女儿曾问过妈妈,如果这一年就待在成都,自己成绩应该很好吧?但当妈妈问是否愿意用“英国一年的生活”换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当优等生的机会时,她毫不迟疑地回答:“不愿意。” 让孩子去感受截然不同的文化,见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这样,她对世界、对未来会有更多的想象,而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 例如,日本入管局会重点审查申请者是否以“留学”为名实为打工或移民,需提供翔实的材料(如职业规划书、语言能力证明、与过往经历相关的学习计划)佐证动机。 因此,家长还是应该将“大龄”留学这件事看得更单纯一点,学知识、开眼界也好,换个环境打破职业瓶颈也罢,本质上都是自身占主导因素。 对于孩子来说,出国意味着要告别熟悉的朋友,适应新的环境和语言。如果家长口口声声“我为了孩子留学”,孩子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父母在工作或学业上遇到困难时。 自己有能力在海外学习和工作,能够获得不错的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孩子跟随家长获得全新的生活体验是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应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