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精心挑选并填报了一所学校的某个专业。他对这所学校心仪已久,为了能被该专业录取,他提前做了不少功课,研究学校历年的录取分数线、专业的就业前景等。 然而,录取结果公布时,却如晴天霹雳一般,他并未被该专业录取。更让他和家长感到不解的是,这个专业竟然显示没有录满,还出现在了征集志愿的名单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明报了某个专业,可却没有被录取,而第二天这个学校就显示该专业没招满,开始进行征集志愿。这一现象让家长们满心疑惑,急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剖析一下学校出现征集志愿一般会有的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这个专业报考的人数过少,压根就没有达到学校原本的招生计划人数。有些专业可能比较冷门,比如一些研究型较强、就业面相对较窄的专业,或者是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学校的某些专业。以一些位于西部偏远地区高校的地质勘探专业为例,由于工作环境艰苦、社会认知度不高,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会避开这类专业。 第二种情况是考生虽然填报了这个专业,但是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被退档了。常见的退档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考生没有服从调剂。在高考录取过程中,高校的招生规则一般是按照考生的分数和志愿进行排序。如果考生的分数达到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填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而又没有选择服从调剂,那么就很有可能被退档。 还有就是身体原因,许多专业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有明确要求。比如医学类专业,对考生的视力、色觉等方面有严格的标准。如果考生是色盲色弱,却报考了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等专业,在体检环节就会因为不符合要求而被退档。另外,单科成绩受限也可能导致退档。有些高校的某些专业会对考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单科成绩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英语专业,可能要求考生的英语单科成绩达到一定分数以上,如果考生英语成绩不达标,即使总分过了线,也会被退档。这些考生被退档后,就会造成该专业没招满,从而出现征集志愿的情况。显然,家长们所质疑的大多是这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是学校临时增加了招生计划。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等因素,临时调整招生计划。比如,某高校原本计划招收 100 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但在招生过程中,发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学校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决定增加 20 个招生名额。这样一来,原有的招生计划就无法满足新增的名额需求,学校就会通过征集志愿的方式来招收更多符合条件的考生。 综上所述,家长们质疑的情况大概率是第二种,即孩子报了某个专业,因为其他原因被退档,从而导致此专业没录满,出现征集志愿。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每年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教育部门和老师们都会反复提醒家长,一定要仔细查看目标学校的招生章程。招生章程就像是一本“报考指南”,里面详细记载了学校的招生政策、录取规则以及各种限制条件。 这些限制条件包括对考生身体状况的要求,如色盲色弱、身高体重等;对单科成绩的要求,如数学、英语等单科必须达到一定分数;还有性别限制,有些专业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等原因,只招收男生或女生。家长和考生只有在仔细了解并确认自己符合这些条件之后再进行报考,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退档情况的发生,让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更加稳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