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名师之路,路在何方》,会发现一真相:决定教师职业高度的,不是教龄,而是是否成为“学习型教师”。任勇老师用“从乡村教师到特级教师”的40多年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他是如何从心态、实践上一步步成为了优秀且自律的“学习型教师”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任勇,原厦门市教育局巡视员、副局长,数学特级教师,北师大兼职教授,中国教科院特聘研究员,原厦门一中校长、双十中学副校长。已编写和参与编写《觉者为师》等100余部著作,在《教育研究》《数学通报》《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各类文章120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2017年获评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称号。 名师,就是知名度高的教师。他们往往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为同人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有相当的名气和威望。 名师是有层次的。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我希望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只有先成为“人师”,才有可能成长为“大师”。 名师是有境界的。拥有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师德、师能、师智、师魂,乃名师成长的“四重境界”。 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过程中永不能放弃的目标。 名师成长,没有更多的秘密。名师之路,简言之:学、思、研、行、著。未来名师,必须在“学、思、研、行、著”中攀登,在攀登中感悟教育的真谛,在攀登中践行智慧的教育,在攀登中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突破点,在攀登中逐步成“型”——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 当“打造名师”呼声四起时,成尚荣先生说:“名师果真能‘打造’吗?答案肯定是不同的。”成尚荣先生还在《名师基质》一书的《对名师、教育家培养的质疑》中指出,名师培养存在“过热”“过急”“过于‘工程化’”的现象。文末直言:“生就,自然生长、生成也;造就,则是刻意打造也。名师、教育家当‘生就’吧!” 储朝晖研究员在《照亮成长:让教育更有智慧》一书的《慎做“名师”,要做“良师”》中指出,真正的良师,有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追求、一种自我完善,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够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不是自己想出名、想出人头地、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权益。 李镇西老师在《自己培养自己》一书的《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中强调:“我之所以反对‘打造’,就是因为这两个字意味着迫不及待的速成和急功近利的浮躁……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年轻教师,就不要寄希望于别人的‘打造’,而应该有‘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念、行动和毅力。” 正在走向未来的名师,听听多方的见解,是非常有益处的。至少我们知道,“千锤百炼出名师”,名师之路“有坦途但无捷径”;名师是养成的,不是速成的;不问能否成为名师,而要争取一辈子学做良师,就是“向着名师那方”奔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