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负责”,这普通而庄重的五个字,常常被人们挂在口头、悬在校园墙壁上。而恰恰是这五个字,稍有不慎,往往会构成对学生无情的伤害。 因为一些教育人正是以“对学生负责”的堂而皇之名义,把自己的一些功利甩压在学生瘦弱的肩上,把学生和自己一起捆绑在应试教育的战车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起拼杀,遍体鳞伤、血肉模糊,把“对学生负责”窄化成了“对学生的分数负责”“对学生的一时负责”“对优等生负责”“对少数孩子负责”,从而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也使教育乱象丛生,广受诟病。 然而,“对学生负责”,岂止是书本的照本宣科和试卷上的分数高低?又岂止是仅仅为了当下,而放弃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奠基?更岂止是眼里只有少数学生,而对其他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任其发展? 教师真正深沉的责任,并非将现成的“鱼”塞进学生的手里,而在于点燃他们的技巧、方法、学习成长的智慧;点燃他们的好奇、热情、求知欲;点燃他们内心的火种、内在的觉醒、创造的品质;点燃他们眼中久被遮蔽的理想的光芒与人生的憧憬向往。 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成为那个擦亮火柴的人,以星星之火点燃学生心中那盏能照亮自己前路的灯,让每个灵魂都能寻见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日月星辰。 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见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精灵,看见一个个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于心灵深处发出的微语,看见一个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孩子无尽的期盼与小小的纠结。 唯有看见,才能倾听那怯懦者低语里的脆弱,理解那调皮者嬉闹中的孤独,珍视那沉默者眼神中灵动的温馨,洞察那每一颗灵魂深处未被言说的无奈与渴望。 唯有看见,才能在他们无助时总是送上关切的话语,在他们迷茫时递上最恰切的指引,在他们跌倒时伸出温暖而有力的双手,在他们困惑时,点亮思考的灯盏,驱散认知的幽暗。 当每个孩子都能从师者的目光里真切地感知到“被看见”,就能自豪地抬起头,焕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呈现出阳光明媚样态,这或许便是负责之基石的筑牢与夯实。 真正的师者,当有大地般的沉静气度与海洋般的广阔胸襟,遇到学生的失误与犯错,不是歇斯底里,也不是狂怒狮吼,更不是暴风骤雨般的指责与呵斥,而是以宽厚之心、仁者之慈,投去如春风拂面般的理解目光,抚慰受挫的尊严,让渡试错的空间,包容探索的踉跄,坚定纠错的信心,赋予站起的挺拔与力量。 当学生从老师眼中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否定,感受到的不再是灼人的质疑,而是被理解、被信任的暖意,便会澎湃不惧试错的勇气,积聚再次尝试的底气,构筑起生命拔节时最坚韧的豪气。 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教育需懂四时,知季节,晓寒暖。学生非机器零件,亦非任人捏塑锻造,他们是活的种子,各有其发芽、抽穗、茁壮、成熟的天然时序。 真正的负责,是给予生命充分的自由、舒展的空间,如同那山间野树,不刻意修剪,不人为设限,反倒根深叶茂,绿树成荫,盎然成一道道绚丽风景。 真正的负责,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浸润,是灵魂同灵魂的永恒契约,是怀揣一份农人般的虔诚敬畏,是在看似舒缓、顺其自然的生长中,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于细微与无声处的精心守护。守护那爱涂鸦孩子笔下的斑斓世界,守护那不善言辞者内心奔腾涌的汹涌诗意,守护那突发奇想背后珍贵的好奇心,守护那天马行空,未被驯服的想象力。 教育的真谛,不是塑造完美的作品,而是托举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自由而自在地生长。教育,说到底,就是一场生命的托举。 托举,不是束缚的锁链,不是越俎代庖的急切,不是代替他们的成长,而是让他们在跌倒时,知道有人会扶一把;在迷茫时,知道有人会点一盏灯;在懈怠时,知道有人会喊一声“加油”。 为师者的负责,不是满足于知识的浇注,而是成为学生脚下那块坚实的基石,让他们能踮起脚尖,望得更远;成为他们背后那股温暖的风,让他们能张开翅膀,飞得更高。 当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在师者的托举下,找到向上蓬勃生长的缝隙,教育的根脉才真正深植于大地。那被尊重、被信任、被允准的托举,终将化作生命的底气,破土而出,伸展枝叶,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汇聚成一片生生不息、姿态万千的森林,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奔赴一场又一场自由的抵达。 而真正支撑一个孩子未来行走于世的,是那做人的根本,是那由内而外散发的熠熠生辉的人格光华。这些比任何分数都更持久,比任何奖状都更珍贵。 这根基扎得深不深,这光华到底亮不亮,决定了孩子行走世间的姿态,是直立还是跪着,是坦荡还是畏缩,是受人尊敬还是遭人唾弃。 对学生的负责,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那纸上斑渍的墨迹,而是用心血去浇灌、用言行去示范、用人格去引领,尽可能在孩子心田里播下诚信的种子、栽植善良的嫩芽、重塑担当的脊梁、镶嵌坚韧的筋骨。 “对学生负责”,掷地有声,初心如磐,朴素如土地,庄严如星空,只要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在这六个灵魂的维度上用心用智、用情用力,最终将在学生们走向未来的世界里,长成一片无需言说的金色麦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