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读论文太过于盲目,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如果你也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时间来补充和拓展知识储备;如果你想要一份直接简单的论文带读指南…那么一定要关注秃头研究所的论文带读栏目!每天都有热门事件、热门考点、有趣选题,通过标注考点、知识点和可学习案例,帮助我们实现「无痛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情感计算技术通过表情符号、情绪识别等手段,逐步将人类情感转化为可量化、可操控的数据资源。从哲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系统分析情感可计算化的演进逻辑及其引发的多重社会效应表明传播的符号化进程,不仅推动了情感表达的标准化与商品化,更与资本逻辑深度结合,催生出“情感资本主义”。与此同时,人机亲密关系的工具化、情感会员制的商业模式,也凸显了 技术对情感领域的殖民。 【情感不可译性原则】德国脑机接口伦理委员会倡导的“情感不可译性原则”,为抵抗全面量化提供了制度设计思路。这一原则强调情感的独特性和不可还原性,反对将情感简单转化为可计算的数据。因为情感是人类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质性体验。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强调要在量化工具与质性体验之间保持辩证的张力。这也就意味着,即便在技术的全方位的“嵌入”和“介入”中,人类不但不能忽视情感的质性体验,反而要在技术应用 过程中为情感的模糊性和独特性预留空间,实现技术批判与存在论自觉的融合。 【情感计算】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情感计算在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自1997年罗莎琳德·皮卡德在其著作《情感计算》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以来,情感计算便被用于赋能计算机识别、理解、表达和适应人类的情感,研究者希望借助它构建更为和谐的人机交互,以推动更高级的人工智能发展。 ??技术的持续进步让情感解构运动逐渐演变成德布雷所说的“媒介学革命”。如今,情感不仅可以被精准测量,还能被压缩到0-100的量化区间,这种量化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情感量化“是一种普遍 的非反思实践”,它可能致使人们过度依赖量化数据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从而忽视了情感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情境依赖性,同时它也有可能固化人们对情感的刻板理解,忽视个体差异和灰色地带,导致对个体特定心理状态的误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