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给梁家河村里还集资办了小学,挺高兴的。后来为什么没了呢?也是好事,为提升教学质量,集中到乡镇去办了。那也是学校结构的一次调整。”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龄人口向城镇集中,一些地区生源日益减少,“撤点并校”实现规模化办学渐成趋势。 “教育问题既是惟此为大的事情,也是非常复杂的事情。”既要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以贯之、不遗余力,也要正视进步中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着眼大局“想在前头,赶在前头”。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看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现象下的本质,做到临危不乱、危中寻机、开拓进取、开辟新局,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阐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蕴含着党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答案。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中华民族在直面困难和风险中开辟前路的精神品质。 “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华为首席执行官任正非的一席话,正是今天多数中国人对待困难的态度。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惧怕问题,反而把敢于正视问题、主动寻找并善于发现问题作为衡量一个政党的治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 “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这种难,其中之一就体现在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 对面临的时代问题高度警觉,对各种风险挑战胸中有数。正是因为勇于正视问题,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创造性提出并深入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我们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年1月,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2020年春在浙江的考察,“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在更大的空间内实现更大发展》一文,科学阐释“地瓜经济”理论,指引浙江有效解决发展中的资源要素问题。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系统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意义与发展要求。这是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和我国实际国情,作出的重大论断和战略部署。 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金色名片”。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云贵行,多次谈及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深远考量:“这些年,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要看到,有一些地方发生了松动,有一些方面还存在盲区死角,一些不良风气出现了反弹回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等部署。近年来,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省、市、县三级党委的社会工作部门陆续组建。在地方,《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等对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进行了具体规定和细化落实……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牢牢把握新发展格局这个路径选择,深入推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质量变革。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如何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越是面对困难,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两新”“两重”政策扩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发布,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面对内需不足这一突出矛盾,强化政策供给和政策引导,形成了有效拉动。 “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 如何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运用市场化手段、打通转化渠道是创新之举。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对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公布,对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作出系统部署。 必须正视,有的问题具有长期性,解决起来有个过程,要有历史耐心。“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干,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