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国产操作系统的一次突破——在Linux等内核以外另辟蹊径;也是对国产操作系统的一次创新——使用新兴的Rust编程语言,构建内存安全的操作系统内核。 为了更进一步推动Rust生态发展,第三届vivo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也即将启动,面向行业及高校,为广大开发者们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并给予丰厚的奖励;同时,vivo也将持续与行业伙伴一起,共同推动Rust语言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 作为行业首个从内核到系统框架全栈使用Rust语言编写的操作系统,蓝河操作系统本身就具备天生更智慧、天生更流畅、天生更安全的特性—— 智慧,指的是蓝河操作系统架构设计深度融合蓝心智能,支持多种AI算法;流畅,是指蓝河通过一系列高性能技术,充分发挥了软硬件资源的利用效率;安全,则是蓝河操作系统全栈使用能保障内存安全的Rust语言,从源头确保安全性。 而这次vivo开源了蓝河操作系统重中之重的部分——蓝河内核。它是行业首个适用于嵌入式和移动设备的开源Rust内核,兼具安全、轻量和通用三大优势。 统计数据显示,传统以C/C++编写的系统中高达70%的严重安全漏洞源自内存使用不当。这导致诸如缓冲区溢出、空指针引用、Use-After-Free(UAF)等漏洞频发,严重威胁系统安全。 修复漏洞自然是操作系统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这种模式治标不治本,需要从更底层的维度,从根本上避免漏洞的出现。 蓝河选用的Rust引入了所有权(Ownership)和借用检查(Borrow Checker)机制,在编译期间强制保证对内存的合法访问,可以防止缓冲区溢出,同时禁止空指针和悬空引用并避免重复释放,减少内存泄漏。 除了内存安全方面的先天优势,蓝河内核在架构上也采用了权限控制与特权分离、模块隔离与安全扩展等多种安全设计策略,为系统提供了全面的防护。 一方面,许多终端设备(如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内存容量有限,操作系统若过于庞大将挤占应用运行空间;另一方面,较小的内存占用也有助于降低设备成本。 针对这一需求,蓝河操作系统内核在设计时强调精简和高效。得益于Rust语言的内存安全和零成本抽象特性,蓝河内核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存开销,最小内核堆内存占用仅13KB。 Rust语言编译器支持从嵌入式芯片到高性能处理器的众多架构,再加上没有与平台强绑定的汇编代码负担,使内核代码本身极具可移植性。 尽管成熟操作系统核心多由C/C++编写(比如Linux),但存在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引入内存漏洞、UAF(Use After Free)、缓冲区溢出等,系统稳定性依赖于极其严密的工程规范和人力经验。 因此,自研操作系统、掌握核心底层架构,一直是产业界需要共同突破的问题。一旦实现这一突破,则意味着对底层系统架构话语权的重构,也重新定义了国产厂商以及开发者的创新边界。 Rust虽然一直以来受到开发者们的欢迎,但是开发群体仍是少数。这意味着Rust语言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壮大生态,才能更充分发挥其优势,帮助产业链厂商提高竞争力。 开源操作系统≠开源内核,比如很多厂商只开放UI或者SDK层,并不开放底层资源调度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创新发展。比如一个封闭的内核,即使存在漏洞也难以及时审查与修复。 开源内核则能吸引开发者与产业链共建,覆盖硬件厂商、系统开发者以及高校开源社区等群体。这意味着,不只是vivo一家终端厂商可以用,所有感兴趣的行业伙伴,都可以基于蓝河内核做创新。 比如在底层芯片上,蓝河内核兼容多芯片架构支持多种平台的内联汇编,就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开发者的实际需求。以及当下Linux内核依旧占主导地位,驱动代码量近2000万行,占比超过60%;蓝河内核既支持Rust开发驱动,也兼容已有C语言驱动,支持渐进式迁移驱动生态。 据了解,vivo计划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和高校,每年举办一届蓝河操作系统创新赛,并通过社区及多种其他方式,提供Rust学习、交流和课程开发平台。 加之大模型浪潮下AI原生终端兴起,Agent、本地模型推理等对底层系统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实时性、安全性、高效资源调度等。用Rust全栈构建的操作系统内核,也更符合当下开发需求,能够为AI应用大爆发提供更坚实可靠的底座。 而能够做到这一切,也不容忽略vivo自身的长期积累与一以贯之的技术信仰。甚至是纵观全球,在Rust语言的研究、产物化落地和开源实践上,vivo都已经步入行业前列,是Rust发展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